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是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哈佛大學教授 首創“軟實力” 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
軟實力是一國通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東西的能力。分為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現這種價值觀時)、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及外交政策(當政策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
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于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軟實力的重要價值,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甚至比其更為重要的位置——正如約瑟夫·奈所言,“ 硬實力和軟實力 同樣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圍繞“軟實力”的一系列研究, 明示人們以一種新型、全面和平衡的發展路徑 ,在提升各級主體綜合實力問題上啟迪著人們的新思維。
在分析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就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實力較易理解,而軟實力就復雜一些。約瑟夫·奈把軟實力概括為導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種同化式的實力--一個國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導向的能力。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系的看法。 “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四是處理國家間關系時的親和力。五是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對國際規范、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贊賞和認可程度。
“軟實力”概念一經提出,便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積極響應,世界各國紛紛研究并認真謀劃提升自己的“軟實力”。
美國學者克萊因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國力方程”,把“戰略目標”與“國民意志”作為衡量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戰略目標”還是“國民意志”,都是極其復雜的無形因素,也可稱為軟實力,難以用靜態標準來衡量。另一位美國學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質性、社會綜合程度、政治穩定性、國民士氣都視為軟力量。英國著名學者羅伯特·庫伯則認為,合法性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綜上所述,硬實力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軟實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軟要素。兩者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它們不是簡單的加減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和協調。硬實力是軟實力的有形載體、物化,而軟實力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在當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網絡時代的大潮下,硬實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軟實力則具有超強的擴張性和傳導性,超越時空,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當前的國際關系中,綜合國力的競爭和博弈將決定一個國家在未來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軟實力在國際關系中的影響日增,世界主要大國在注重硬件的建設之時,也十分重視增強自身的軟實力。各種軟實力間既相互競爭較量,又相互誘導吸引、融合。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勢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權等價值觀,這就是以硬實力為依托擴張軟實力的例子。早在170年前,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就指出,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質力量進行壓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國則靠精神力量進行壓制,連人們的意志它都想征服。2003年是美國硬實力展示最充分的一年。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主導下,企圖依靠超強的硬實力,通過“先發制人”等強力手段,重塑世界秩序,卻使美國的軟實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侵蝕,甚至連美國的傳統盟友都覺得美國“越來越陌生”。這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美國的開國元勛漢密爾頓所說的,美利堅人“占優勢的激情是雄心和私欲”。